研修引领促发展 评教融合共提升
2025年6月5日,在北京市通州区通运小学开展了《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课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载体,通过 “课例展示 — 研讨交流 — 点评指导”助推学校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双提升。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小学研修部林蕊馨主任及区级课题组成员参加活动。
同课异构:情境驱动下的算理探究与思维勾连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运小学 杨凡
杨凡老师以垃圾分类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在多样方法中感受转化思想,通过直观操作与对比分析,帮助学生从 “单点结构”(初步理解算理)进阶到 “多元结构”(掌握多种计算方法),强化统一计数单位的必要性,落实算法总结。
展开剩余69%《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觅子店学校 张姗姗
张姗姗老师以 “六一” 活动为背景,借助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探寻通分方法,通过勾连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本质,推动学生从 “多元结构”(关联不同运算)迈向 “关联结构”(归纳数与运算一致性),深化对运算本质的结构化理解,体现 SOLO 理论下思维进阶的评价导向。
理论观照:SOLO 视角下的评价量表研讨
课题组成员基于 SOLO 分类理论,围绕“教 - 学 - 评” 一体化课堂评价量表展开深度研讨,分别从几个维度开展研讨。
成员教师聚焦结果表现,分析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思维层级,探讨评价维度的合理性;聚焦优化水平划分,结合课堂观察,细化 “单点结构 — 多元结构 — 关联结构 — 拓展抽象结构” 的表现特征;针对精准教学干预及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讨分层指导策略与评价反馈时机。
专业指引:三维度明晰研究进阶路径
林蕊馨主任从研究方法论角度提出指导意见,强调学习环节需匹配SOLO理论层级,通过任务梯度引导学生从“单点理解”向“系统建构”攀升;要求结合数学学科特征,精准界定各思维水平的结果表现,确保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建议通过课堂观察即时捕捉学生思维节点,以追问、支架搭建等方式实施差异化教学支持。她特别指出,“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在于以评促教、以评促学,需将评价深度融入教学流程,实现“评”与“教”“学”的同频共振。
本次活动以课题研究为专业引领,体现了理论框架与课堂实践的精准勾连,为一线教师搭建起“理论认知—实践探索—反思改进”的立体化成长平台。
未来,通州区通运小学也将紧紧跟研修部门脚步,着眼于教师研究能力的系统性培育,推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向“精准化评价、结构化教学、高阶化思维”的新维度跨越。
发布于:北京市